11月28日,2019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暨第五屆廣東院士高峰年會系列活動之灣區科技對話論壇在東莞舉行。院士專家與政府相關部門、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圍繞大灣區發展進行對話交流,為大灣區科技發展把脈,為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出謀劃策。廣東匯興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郝聯根作為大嶺山企業代表之一參加此次盛會。
本次論壇旨在搭建大灣區城市宣傳推介平臺,大灣區城市間、大灣區城市與院士專家及產業界間交流對接平臺,助力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
東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志軍表示,東莞正處于“三區”疊加的歷史機遇,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創新驅動發展、重點企業倍增計劃、園區統籌組團發展等重點任務,奮力開創東莞工作新局面。東莞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與院士專家、與灣區城市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
澳門科技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馬志毅在推介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中表示,該基金將為政府、教育機構、研究院等提供資助,有助普及和深化科學知識,有利于推動企業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形成科技創新文化氛圍。
香港特別行政區創科局副局長鐘偉強在推介環節中表示,為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香港加強與內地在科技方面緊密合作,促進城市間優勢互補,在科研、知識產權交易服務、設立發展科技基金、壯大創科人才庫、減免稅收等方面多措并舉,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幫助企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中山位于粵港澳大灣區腹地,交通便利,1小時可到達大灣區另一個城市。”在灣區科技推介環節,中山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林俊表示,中山將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活躍民營經濟,重點發展健康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三大產業,提高科技創新治理能力,攜手大灣區城市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東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卓慶在推介中表示,東莞將把科技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強化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邁向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科技協同創新熱潮涌動,為全球經濟注入了蓬勃動力。如何進一步抓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把握開放創新時代脈搏,共謀大灣區創業創新合作之路?
“大灣區城市間應鼓勵良性競爭,同時互補優勢,將科研項目在城市間相互流轉。”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在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話題中表示,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需要人才培育、科技投入等。
“大城市帶動小城市、小城市推動大城市,大灣區城市發展相互關聯,相得益彰。”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副會長、深圳大學教授郭仁忠認為,信息技術發展有助于解決城市的痛點,比如政務問題、企業產業鏈、勞務分工等,智慧城市建設會帶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應用先進的研究手段推動科學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主任陳和生表示,散裂中子源能夠為落實國家發展戰略、賦能東莞經濟發展提供先進的平臺,正逐步吸引更多的珠三角地區科研機構和企業投入和研究。
關于散裂中子源創新發展和應用路徑,卓慶表示,散裂中子源是國家戰略發展重要利器,政府要圍繞它建設高水平大學、高水平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提高產業平臺基礎,豐富資金、人才等配套資源,營造全社會創新氛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對于澳門如何更好融入大灣區發展,馬志毅表示,澳門近期在人才培養、引進、交換方面下大力氣,想吸引世界200強、大灣區一流大學人才到澳門發展。同時,澳門鼓勵企業跟內地加強合作,找到技術和產品輸出端口。
“澳門應充分挖掘潛力,發揮獨特作用,在綠色產業、大健康產業等方面打造核心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在陳清泉看來,東莞作為大灣區重要力量,應學會把智能化與能源流、信息流關聯起來,做長期基礎研究要體現前瞻性、獨創性與高端性。